高盛 CEO 亲口辟谣:从未计划创建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

“我们和其他机构一样关注加密市场,但建交易所纯属误传。”
—— 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 大卫·所罗门(David Solomon)

事件回顾:一条传闻的前世今生

2017 年 12 月,彭博社报道称高盛将于 2018 年 6 月底前建立专注于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的部门;消息迅速成为币圈焦点,被无数媒体转载。
2018 年 9 月,《Business Insider》援引匿名人士表示该项目已搁置;几周后,高盛首席财务官马丁·查韦斯更是公开将该报道称为“假新闻”。
2024 年 4 月 10 日,在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闭门质询现场,大卫·所罗门亲自对此条旧闻做了最终澄清。他当场表示:

“最早的文章(指彭博社 2017 年稿)是错误的。跟其他大型投行一样,我们确实关注并研究比特币、以太坊等主要加密货币的市场动向,但‘新建交易平台’并非事实。”

关键词提炼与重组


高盛的真正策略:以客户结算为核心

虽然“自建交易所”属于乌龙,高盛与加密世界并非零位移。

  1. 期货结算:很长时间以来,高盛的客户都在芝商所(CME)或洲际交易所(ICE)进行比特币期货以太坊期权交易,高盛作为期货清算行之一,为这些机构类客户提供后台结算与抵押品管理,走的是合规通道。
  2. ETF 对接:2024 年初,两位数现货比特币 ETF 获批挂牌,高盛正在快速改造托管与券商技术,以便为大型资管机构提供“一站式 ETF 清算、质押与流动性管理”服务。
  3. 研究输出:Goldman Sachs Global Research 每月都发布加密市场动态Web3 投融资报告,被视作判断“华尔街风向”的风向标之一。

👉 点击了解华尔街如何精准捕捉下一轮加密货币赛道机会


监管阴影:美国何去何从?

在回答众议员沃伦·戴维森(Warren Davidson)提问时,所罗门给出的另一段话耐人寻味:

监管不确定性是当前最大阻力。如果未来法规明确、清晰且可操作,我们当然会重新评估,但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

言外之意:

全球对比:监管领先区域的案例

  1. 欧洲 MiCA 法规 2025 全面落地,为银行开立合规加密托管与做市业务铺路。
  2. 香港推出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 VASP,12 家持牌银行已提交稳定币钱包试水方案。
  3. 阿联酋 ADGM 将虚拟资产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吸引摩根大通、渣打等落户提供法币通道。

👉 深度解析各地区加密监管走势,把握合规投资窗口


福尔摩斯视角:为什么当时“高盛要开交易所”会被信?

一句话总结:市场缺故事,媒体自动添油加醋


高盛 VS 摩根大通:两条相反的加密路径

维度高盛(当前策略)摩根大通(JPM Coin)
产品形态期货清算+托管支持,无代币化资产基于 Quorum 的稳定币 JPM Coin
监管侧重等待美国彻底落规自建节点、权限节点+KYC 先行
使用场景为机构投资者提供结算通道B2B 大额跨境支付内部转账
官方态度谨慎、以监管为纲主动出击,测试区块链场景

对投资者的启示

  1. 辨别消息源:涉及银行巨头“研发”“首发”之类措辞,先查官方声明,交叉核实 SEC 8-K 或财报 Footnote。
  2. 关注监管进度:美国 2025 大选后,SEC 执法、国会立法、总统政令将重新洗牌,可提前布局合规 ETF 与矿业股票
  3. 跟踪清算数据:CME 未平仓合约、芝商所期货溢价,依然是判断比特币机构需求的硬核指标。

常见问题 FAQ

Q1:高盛承认“未来可能涉足”加密交易平台吗?

目前仅限期货结算与研究层面。CEO 明确表示,“不排除”的前提是监管明朗、资本约束可控。

Q2:如果高盛未来建交易所,会否支持散户?

业内普遍推测机构优先。零售段大概率通过 ETF 或券商通道,而非直接向散户开现货撮合平台。

Q3:高盛辟谣后,比特币期货价格有影响吗?

当日 CME BTC 期货短线下跌 1.8%,但 24 小时内回稳,市场已消化利空;此前沸腾期早已过去。

Q4:摩根大通 JPM Coin 与比特币有关系吗?

无直接关系。JPM Coin 是对美元的 1:1 锚定,用于银行内部清算,不对外交易,也非主流市值计价资产。

Q5:普通投资者如何快速校验“大银行即将发币?”

三步:
1) 进入银行官网 IR 版块,搜索“Regulatory Disclosure”;
2) 看 8-K、10-Q 是否披露“Digital Asset”或“Virtual Currency”;
3) 核对官方发言人采访,查姓名、日期、采访媒体。


结语:当华尔街遇上加密货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我们没有创建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的想法”——所罗门的这一次官方否定,或许标志着大型投行从炫技期进入务实期的拐点。未来五年,美国监管如何落地、ETF 如何扩容、结算基础设施如何升级,将决定新一轮加密货币规模化的序幕是否由传统金融亲手拉开。投资者要做的,不是盲目追逐每一次“高盛入局”或“巨头发币”的传言,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监管进度、公开数据与技术迭代上,以专业克制的心态迎接下一轮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