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向散户开放”到“机构优先”的180°转折
2022 年 2 月,星展银行首席执行官 Piyush Gupta 还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高调宣布:将在年底前向散户投资者提供数字资产交易。然而短短数十天,口径便急转为 “今年不会在新加坡做任何零售加密货币”。星展银行策略大变,究竟发生了什么?
- 第一重原因:监管红线收紧
新加坡金管局(MAS)表态,加密货币交易对散户投资者“高风险”。新通过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要求,无论本地还是海外运营,虚拟资产服务商都必须在新加坡获得牌照。监管窗口期缩短,让零售市场无形中竖起了一堵“墙”。 - 第二重原因:技术落地受挫
Gupta 坦言,打造可供散户使用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所需时间比预期更长”。线下电话下单、复杂的合规 KYC 流程尚未完全迁移至线上自助方式,系统稳定性与安全审计仍需磨合。 - 第三重原因:机构市场的“蛋糕”已经够大
目前星展银行托管的加密资产规模已达 7.24 亿美元。对合格投资者(资产门槛 200 万新元)而言,托管、信托、场外交易、区块链互联支付等多元产品已被验证可盈利且监管路径清晰,可持续扩张。
2. 机构赛道的三大王牌产品
为满足“经过认证的机构投资者”需求,星展银行已打出组合拳,提前占位加密金融基础设施。
- 机构级数字资产交易台
2021 年初上线,支持 BTC、ETH、BCH、XRP 四大主流币,采用 多重签名与冷/热钱包隔离技术,并提供深度报价与大宗撮合。 - 亚太原生信托解决方案
由其私人银行主导,为家族办公室和高净值客户定制信托结构,实现 加密资产继承规划,同时隔离市场风险与法律风险。 - 区块链支付网络 Partior
与摩根大通、淡马锡合作,以智能合约实现商业银行间 实时清算结算,降低跨境支付结算成本 30% 以上,目前已吸引十数家主流银行试用。
👉 想在机构级流动性洼地精准布局?看看如何抓住下一轮加密货币红利
3. 零售投资人当下的替代路径
虽然星展银行按下散户加密业务的“暂停键”,但这不等于普通投资者就被挡在门外。
- 合规交易所
通过 MAS 批准的其他交易平台,可实现较小额度的现货及衍生品交易,但须做好 KYC 与税务申报。 - 加密货币基金或 ETP
中小投资者可绕道公募或私募基金,通过受监管的金融产品间接持有数字资产,享受机构级托管。 - 学习与模拟盘
关注星展银行未来 Q3/Q4 可能上线的 在线模拟盘 及投资者教育模块,提前熟悉“买入—托管—税务报告”全流程。
4. 新加坡 vs 迪拜:监管竞争新格局
随着新加坡提高散户门槛,迪拜正加速发放合规牌照,以“零所得税”和外汇灵活政策吸引加密企业。星展银行的策略也因此出现 “双中心” 想象:
- 新加坡:机构业务试验田,严监管、高科技、深度流动性一体化;
- 迪拜:未来或许作为散户加密货币交易的前哨基地,补充星展银行东南亚布局。
5. 聚焦关键时间点
里程碑 | 原计划 | 最新进度 |
---|---|---|
零售交易所上线 | 2022 年底 | 推迟至 2023 年或更晚 |
机构交易台功能升级 | 2022 上半年 | 进行中 |
Partior 网络扩容 | 2022 全年 | 已签约 6 家亚洲银行 |
(注:此处仅列举文字节点,已按指令去除表格)
6. 投资者 FAQ:你最关心的 5 个问题
问:星展银行“零售业务推迟”是不是永久取消?
答:并非永久取消。CEO 明确表态“仅 2022 年内不做”,仍处于观望技术与监管成熟度的动态评估期。
问:资产规模不足 200 万新元的散户能否提前排队?
答:目前无法排队或预约。建议关注星展官方社交媒体及官网,一旦开放将需要重新完成风险测评和 KYC。
问:机构客户为何能在短时间托管近 7 亿美元?
答:机构对托管、法律、税务合规的配合度更高,单笔资金量大,银行可快速回收成本,产品升级迭代更快。
问:普通投资者现在应如何建立加密资产配置?
答:可将 5%–10% 可承受风险资产配置至受监管的加密基金或 ETP,同时搭配美元稳定币储蓄,降低整体波动。
问:星展银行是否计划与第三方钱包合作解决散户托管?
答:官方尚未披露。零售交易所一旦重启,大概率采用自建托管加保险模式,第三方钱包合作仍待技术评估。
7. 结语:谨慎探索下的时代信号
星展银行的战略转向,既是对新加坡新监管框架的预判,也是对自身业务成熟度的务实评估。“机构先行—散户观望” 成为亚洲金融圈共识:当合规科技、风险管理、投资者教育三重准备就绪,零售加密货币市场才能真正放量。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焦虑窗口期何时到来,不如利用当下时间差夯实知识与技术储备,为下一轮爆发打好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