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稳定币、牌照、盈利模式、香港金管局、USDC、圆环集团、货币政策、无风险收益
7 月 2 日,港股上市公司多点数智高调宣布计划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股价旋即暴涨 90%,收盘仍保留 23% 的涨幅。稳定币概念仿佛点石成金的“魔法棒”,任何沾上它的新闻都能引爆市场。但热潮之下,投资者真正关心的却是:有了牌照就能“躺赚”吗?
一场牌照的“卡位赛”
香港《稳定币条例》定于 8 月 1 日正式生效,金管局即将开门受理申请。首批牌照名额“僧多粥少”,多家企业已摩拳擦掌:
- 多点数智:与 HashKey Exchange 签署战略合作,测试数字资产托管与 Web3 场景。
- 蚂蚁国际:跨境支付及全球财资管理被视为主力落地场景。
- 连连数字:同步评估新加坡与香港双牌照路径。
- 沙盒三强:京东币链科技、圆币创新科技、渣打+安拟集团联合体,正实战演练发行流程。
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明确表态:首批仅会发放“个位数”以内的牌照,任何申请者必须给出“稳定币落地场景 + 储备管理 + 技术安全”三位一体的完整答卷。🔍 这意味着,牌照更多是入场券,而非利润保证书。
👉 点此探究稳定币下一步决胜关键:储备资产收益率与监管合规的深度博弈!
多点数智的“双轮驱动”算盘
成立 9 年的多点数智,原本是给零售企业提供 SaaS 数字化方案。其高管汤毅凡在公开交流时直言,加密支付能突破传统跨境结算痛点:手续费骤降 80%,到账时间从天级缩短到分钟级。
从业务协同角度看,多点数智手握数十万零售终端,一旦发行与运行港元稳定币,可把线下消费、线上结算、供应链金融装进同一条链。理论很美妙,但真正的难点在于:
- 储备资产端——数千万美元等值债券及现金能否长期跑赢通胀?
- 合规端——交易监测、客户尽调、反洗钱全流程,每一环都要香港金管局签字认可。
- 市场端——零售商户是否愿意接受稳定币?人民币跨境支付已足够便捷。
这意味着,“牌照”只是第一步,能否把故事落地,还得看其零售网络的真实使用率。
圆环集团财报:99% 收入来自“储备收益”
眼光回到已上市的稳定币第一股圆环集团。
关键指标 | 2024 年数据说明 |
---|---|
总收入 | 16.76 亿美元 |
储备收入 | 16.61 亿美元,占比 99% |
平均储备规模 | 350 亿美元 |
利率水平 | 3.5%–5.0%(2024H1 10Y 国债 3% 左右,短期国库券更高) |
这 16 亿多美元,本质是:用户把美元换成 USDC→圆环集团拿美元去买短期美债→美债利息就是利润。模型看起来无懈可击,实则暗藏三道裂缝:
- 利率下行:若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短期债券收益率大幅缩窄,利润直接失血。
- 分销成本抬升:交易所返佣、做市商激励、空投活动层层加码。
- 竞争红海:新玩家通过提高储备收益分成或降低手续费,快速俘虏用户。
👉 想在降息浪潮中稳住收益?一招看懂稳定币发行人如何用多元资产对冲利率风险!
“剪刀差”掐住利润,真风险还是假警报?
摩根大通近期研报一针见血:利率与分销成本形成的剪刀差足以吞噬圆环集团约 40% 净利润。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经发生的趋势:
- 2024 年 Q2,美联储逆回购利率从 5.3% 降至 4.9%,圆环集团在相同储备规模下的收入立马减少 6000 万美元/季。
- 同期,为了抢占市场份额,USDC 在北美市场的分销返佣率由 7 bps 提升到 12 bps,直接把毛利率打落 5 个百分点。
即便节省上百亿“人员开支”,稳定币发行人也无法绕开“规模越大,利率越敏感”的铁律。参考传统货币基金历史,大型货币基金回报本就微利化,更别提稳定币业务中还需向交易所、托管行、审计师层层分润。
未来三年,稳定币将如何盈利?
业界提出三种进化方向:
- 分层收益
允许持币用户的部分余额参与借贷市场,平台抽佣利差。但香港条例目前强调“全储备”,短期内无法推行。 - 公链生态收益
在授权公链上布局 DeFi,以自家稳定币作为基础资产,赚取清算费、闪电贷手续费、跨链桥费用。前提是合约安全与监管可审计,二者尚在拉锯。 - 场景贴水
B2B 场景先跑通,供应商愿以 0–0.2% 贴水接受即时到账港元稳定币付款;平台收取“双 Ledger(链上&传统银行)”通道费。多点数智、连连数字正是押注此逻辑,但要让百万级商户转用新支付工具,教育成本极高。
常见问题(FAQ)
Q1:假如拿到香港稳定币牌照,就可以面向大陆用户发币吗?
A:不可以。香港牌照仅覆盖香港特区内业务及合规跨境贸易,任何面向大陆居民的销售直面法律红线,牌照优势瞬间失效。
Q2:稳定币一定会有利息给持有者吗?
A:不一定。USDC 当前不给利息,所有收益归发行方;一旦竞争加剧,部分发行方可能转向“收益分享”模型——但需金管局额外审批。
Q3:散户能否通过买入港股“稳定币概念股”参与红利?
A:需分清“概念”与“业绩”。当下多点数智的主营仍是零售数字化方案,稳定币收入短期为零,投机情绪大于基本面;投资需警惕高波动。
Q4: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稳定币收益会归零吗?
A:不会归零,但利差会显著收窄。一旦储备资产收益率低于运营与营销成本,发行方可能转嫁费用,用户需承担链上 Gas 费或其他额外服务费。
Q5:为什么香港首批牌照只放几位玩家?
A:监管方希望“小步快跑”,任何系统风险都可圈可点;申请人越多,技术审计、储备托管越难把控。先放行少数巨头,方便“压力测试”。
Q6:如果圆环集团都模式单一,新玩家还有机会吗?
A:有,但需绑定独特场景。如电商巨头用稳定币做商户即时结算、航空公司用稳定币做航空里程清结算。若没有场景护城河,资本再雄厚也难突围。
写在最后:牌照只是起点,场景才是终局
当“稳定币”三个字在港股被当成情绪放大器,真正的难题却被藏在了利率与成本的缝隙间:监管机构的严苛、储备资产的有限收益、市场教育的漫长周期,每一步都可能把“造富故事”打成普通财报。
在繁荣与质疑并存的潮水里,投资者不妨“先问场景,再谈盈利”。毕竟,只有能把稳定币真正塞进人们每日交易流程里的公司,才有资格谈论下一轮的估值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