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曾被视作亚洲最友好的加密货币中心,但2025年开始生效的新规彻底改变这一印象。新加坡加密监管从“鼓励试验”转向“全面从严”。本文用最直白的方式拆解政策细节、直接指出对普通用户与企业的真实影响,并提供可操作应对措施。
新规一:6月30日前未完成牌照即违规
适用范围
- 对象:所有注册地在新加坡的交易所、钱包、代币化项目、营销服务商
- 服务对象:不限本地或海外用户,只要你的公司注册在新加坡,统统需要 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 牌照
时间节点
- 无缓冲期:2025年6月30日截止,不延期、不分阶段
- 零例外:无论团队规模、服务器位置、用户数量
违法成本
- 罚款:最高25万新元(约18.5万美元)
- 刑期:最长3年监禁
👉 升级在即,新加坡首批拿到牌照的平台组建了交流群,扫码获取内部标准
案例速览
| 场景 | 是否必须牌照 |
|---|---|
| 新加坡Web3小团队,仅服务海外Airdrop社区 | ✅ 必须 |
| 服务器在新加坡,运营主体在海外公司 | ❌ 仅看公司注册地,若海外主体在新加坡无机构,则不受限 |
为避免踩红线,多家早期项目已迁往迪拜及香港。
新规二:零售用户限制大幅收紧
三大即时变化
禁用信用卡买币
- 仅能银行转账或持牌平台提供的合规入金通道
强制风险测评
- 首次开单前必须通过MAS官方题库,错题即无法交易
禁止营销激励
- 空投、邀请返现、注册奖励全部叫停
投资者资金安全
- 资产隔离:平台须将用户资金与公司资产分离
- 每日对账:要求平台每天核对持仓并公开报告
- 独立托管:官方强烈建议使用第三方托管,防止重演FTX的悲剧
对于习惯“薅羊毛”的新手,新规意味着需直接面对真实波动;而对于有经验的交易者,平台透明度反而提供了更安心的交易环境。
新规三:Travel Rule与DeFi被纳入严管
Travel Rule全面落地
- 触发金额:单笔转账 ≥1,500 SGD(约1,100 USD)
- 信息共享:发送方与接收方的个人身份信息(PII)必须同步给所有参与VASPs
- 冷钱包例外:非托管钱包理论上豁免,但若面对普通用户,仍需“强化尽职调查”(EDD)
DeFi前端也在射程内
- 身份判定标准:任何位于新加坡、通过API引流、收取费用或面向零售用户的DeFi前端,必须备案
- 非托管钱包:仅做签名工具可豁免;若嵌入Swap并收手续费,则需持牌
一句话总结:新加坡官方把DeFi 前端视为“事实上的交易所”,避无可避。
FAQ · 常见疑惑先答
Q1:新加坡还可以随便买比特币吗?
A:可以,但必须在MAS牌照平台购买,且不能用信用卡;想参与正规场外OTC,请务必查看平台牌照编号。
Q2:小型NFT项目是否需要牌照?
A:若你在新加坡注册并于Discord向海外社群售卖NFT,即属“向境外提供数字代币服务”,需申请DTSP,除非你能证明“纯艺术品,不可流通二级市场”。
Q3:用海外交易所的APP会被抓吗?
A:用户本人目前无法律风险,但若继续向新加坡IP推广且未持牌,平台会被MAS起诉,未来可能关停在岛国的通道。
Q4:新加坡以外的公司能否帮新加坡客户?
A:若你主体在海外且无新加坡实体,原则上不受新规约束,但MAS会在海关、牌照合作国家之间互通白名单,落地引流需额外税务与合规成本,实操难度很大。
Q5:6月30日前能否加急申请?
A:MAS官方明确表示“ Lettres de non-objection(无异议函)”已停止发放,且审批极严,提交后需接收现场审计、现金流穿透、董事背景调查,平均耗时6-9个月。
Q6:旅行规则是否会泄露隐私?
A:新规要求信息仅向牌照VASPs披露,MAS并不直接接收,因此链上地址与实名尚未公开。但真正的大额转账仍建议分散时间与金额,降低曝光度。
实用建议清单
- 企业:立即计算合规成本与迁址成本,若无法承担新加坡审计、资本充足率等硬性要求,可考虑BVI或阿联酋
- 个人:迁移至OKX 等已获多国牌照的交易所,并开启独立托管;多账号分散可降低单点风险
👉 抢先查看全球合规交易平台列表,对比牌照与费率 - 开发者:若准备在新加坡运行DeFi前端,请准备英文版KYC流程、AML穿透报告,并让审计公司完成智能合约代码检查报告
写在最后
新加坡以“循序渐进、一次收紧”的方式宣告过去的狂野时代结束。加密监管不再是可谈判条款,而是企业必须奉行的“生存门槛”。顺势而为,拥抱合规,才能抓住下一轮牛市真正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