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與美國近期被《Coincub 2025全球加密友好排名》並列第一,但兩國取勝的關鍵並不相同。本文將聚焦「加密政策」「稅收激勵」「市場基礎設施」三大核心角度,拆解德、美為何能登頂,並穿插全球排名變化觀察,幫助投資者與創業者快速鎖定下一塊加密熱土。
德國:一年持有免稅+機構入局=長線投資者天堂
免稅門檻僅需一年:遠低於傳統資產的十年規定
德國「憲法法庭判例」認定加密資產屬於「私人物權」,只要持有超過12個月出售,資本利得免稅。相比之下,出租房產得等十年才能享有同樣待遇。
👉 想測算一年免稅期能省多少稅?點擊免費算給你看!
政府戰略文件:從「證券上鏈」到「合規ICO」的全景圖
2019年推出的《國家區塊鏈戰略》明確43項行動,現已完成90%以上,包括:
- 修訂《電子證券法》,允許股票、債券直接登記鏈上;
- 為DeFi平台頒發「加密托管許可證」,目前已有82家企業持牌運營;
- 將「空投」明確歸入「贈與稅」範疇,避免灰色地帶。
儲蓄銀行大軍:5000萬客戶可一鍵買比特幣
德國最大批發儲蓄銀行Sparkasse已完成BTC交易技術測試,預計於2025Q3上線,支援零錢包與托管一條龍。德國本土加密託管新創Finoa統計顯示,截至2025年5月,德國機構托管的比特幣節點已達4200個,同比增長32%。
美國:退休基金買BTC+大支付場景落地的雙引擎
401(k)直接加比特幣:富達引爆的「養老金敘事」
富達投資自今年1月起允許4100萬美國人把最多20%的401(k)資金轉成比特幣;目前已有630家企業簽約,實際轉入比例中位數落在6.8%。「稅延+長期持有」讓BTC首次闖入傳統年金核心資產池。
零售支付革命:德勤報告揭示「掃碼就花USDC」
德勤《2025美國零售支付趨勢報告》抽樣2000名高管發現:
- 85%「重視並已投入」加密支付基建;
- 已有 75% 大型年收5億美元以上零售商計劃兩年內接受穩定幣支付;
- 93%接受者回饋「客單價提升」與「跨境流量增加」。
此外,全美BTC ATM數已突破42000台,佔全球 71%。👈 下一台ATM可能就在你家附近,快來查!
全球風向:新加坡讓位、英國掉隊與新興鯰魚
| 排名變化要點 | 關鍵事件 |
|---|---|
| 新加坡掉至第3 | 2024年11月金管局下令停運300台加密ATM,審查新政待發 |
| 瑞士穩居第5 | 通過《DLT交易法》,允許合法鏈上證券二級市場交易 |
| 法國、葡萄牙、香港升勢 | 提供「可退稅」吸引Web3創業者,開設一站式牌照窗口 |
| 英國滑落12位 | 內閣更替讓「穩定幣沙盒」延遲上線,市場觀望 |
中國、巴基斯坦、巴西、韓國、比利時因加強礦業與交易限制,排名同步下滑。
常見問題解答(FAQ)
- Q:德國的一年免稅政策適用於NFT與DeFi代幣嗎?
A:官方指引同樣涵蓋所有「可兌換或使用價值的加密資產」,因此NFT、DeFi治理與流動性憑證皆可享受同等免稅時間,但需在錢包地址內連續持倉12個月以上。 - Q:美國退休基金若虧損,是否可轉回傳統標的?
A:富達允許每季度調整比例,但超過5%的贖回額將產生5美元手續費。部分企業協議額外限制「每六個月一次免費贖回」。 - Q:新加坡ATM關閉是否等於「禁止加密」?
A:並非禁止,而是提高反洗錢(AML)門檻。金管局仍在起草「服務型代幣中介許可證」,預計2025Q4重啟ATM。 - Q:Sparkasse用戶能否直接提幣到冷錢包?
A:初期只提供托管服務,官方稱2026年起可選「自托管轉出」,同時保留法幣結算報告用於年末報稅。 - Q:在德國ICO被視為證券的門檻是多少?
A:若代幣持有人享有固定利息、分紅或投票權,即屬受《證券交易法》監管的證券,需發布招股說明書並通過BaFin審核。 - Q:美國零售商採用加密支付的成本如何?
A:業內平均一次性技術整合費用約5–10萬美元,與Visa/MC對比的成本下降25%;若選擇開源支付閘道(如BTCPay Server),費用可壓到1萬美元內。
小結與展望
德國的「低稅+合規」與美國的「資金厚度+消費場景」形成雙軌護城河:前者鎖定長線持倉需求,後者放大「日常支付」敘事。對於創業者,新加坡、瑞士仍是跳板首選;對於機構投資者,穩健、稅負可預期的德國正在成為歐洲加密資產的配置樞紐。
無論市場風雲如何變幻,掌握「政策窗口期」永遠是加密世界的第一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