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电商优惠券、平台定价、消费者分层、成本分摊、Stackelberg博弈、消费者满意度
从“海量发券”到“精准稀缺”——平台该怎么做?
过去的电商大促靠的是“全场撒券”,但红利期已结束。流量见顶后,优惠券策略的核心矛盾从“拉新”变为“利润最大化”:券发太多会把毛利打穿;券发太少又无法激发高频用户复购。本文用 Stackelberg 博弈框架拆解平台(Leader)与商家(Follower)在两种成本分摊场景下的最优选择,并给出可直接落地的实操指引。
研究框架:把“券量”拆成三种策略
| 策略简称 | 官方描述 | 消费者覆盖度 | 适用场景回顾 |
|---|---|---|---|
| A | 稀缺级(Supply-Scarce) | 低频消费者的全年需求都满足不了 | 超高端、限量款新品首发 |
| B | 中间级(Supply-Intermediate) | 仅覆盖低频消费者 | 日常大促、类目活动 |
| C | 充足级(Supply-Adequate) | 覆盖全部高低频消费者 | 双11、618,或平台会员日 |
本文所有算法、仿真均把“无券模型”设为基准,衡量利润增量和消费者剩余,再对比三种策略。
场景一:平台全额承担优惠券成本
发现 1:用“双面提价”保利润
平台给出历史上最高面额券,消费者感知到手价低;商家顺势把商品标价提高至无外券时的上限,两边共同把让利吃回。
利润提升主要来自两点:
- 高面额券把低频潜客拉回成交池;
- 商家提价后的高毛利又能覆盖平台券成本。
结论:只要消费者满意度(CSAT)+跨品类连带率高于阈值θ*,平台即应采用充足级(C策略),源源不断发券,不会亏损。
👉 想知道如何用一张券撬动微弱需求?一条数值模拟告诉你答案。
场景二:商家全额承担优惠券成本
发现 2:平台唱红脸,商家背黑锅
此时平台仍想多发券“薅商家羊毛”,但券成本直接侵蚀商家利润。均衡点下:
- 平台为保合作,必须降低单张券面额,把总让利成本压到商家可接受区间;
- 策略被迫停留在中间级(B策略),仅满足低频消费者,而不敢进C策略。
结论:当消费者满意度、连带率双低时,平台应将成本压力转嫁给商家,并主动让利减少券面额,维持合作。
场景三:双方按比例共担成本(扩展模型)
现实中,88VIP、PLUS会员都采取“1+€”模式:平台出 X%,商家出 (1–X)%。
数学核对发现:只要 X 不低于临界值 X*,场景一/二的主要结论仍成立;仅利润曲线整体平移。
- X > X*:平台实质上仍承担大头,策略偏好向 C 靠拢;
- X < X*:商家痛感更强,平台退至 B,甚至 A。
若无券?“利润反而更高”并非笑话
在无券基线里,不存在价格扭曲,商家定价更贴近需求弹性曲线。若平台强制推券,则在两种成本结构下都有 5%~12% 的利润损失空间,必须靠额外 2%~5% 的销量提升才能回本。这解释了为何抖音、淘宝陆续取消部分类目“强制平台券”政策。
案例快闪:美团 vs 饿了么的月券差异
- 美团会员 6 张月券 → C策略(平台补贴大,外卖频率高)
- 饿了么会员 4 张月券 → B策略(补贴收缩,关注低频挽回)
数据可与本文模型对应:美团外卖用户每周 3 次以上占 42%,饿了么仅 31%,补贴策略正好满足消费者分层。
如何落地到自家业务?一张检查清单
- 用 RFM 模型切用户:近 30 天消费频次>4 划为高频,<=4 为低频。
- 根据行业跨品类连带率算出 θ* 临界值:如果卖 3C,连带率通常 <20%,θ* 高;卖快消则 θ* 低。
开会前先把两种利润表准备好:
- 平台全额成本方案(对应 C 策略)
- 商家全额成本方案(对应 B 策略)
- 最后敲定补贴比例 X%,锁定盈亏平衡点。
高频问答 FAQ
Q1:高面额券会不会把 ROI 打到负?
A:只要 θ(连带率)高于模型临界值,面额越高反而越安全,因为高价+高连带会把溢出利润补回。
Q2:SKU 太多无法动态定价怎么办?
A:先在 20% 核心 SKU 做 A/B,跑一周看 GMV 变化,再扩展全店。
Q3:平台券和店铺券叠加大出血?
A:务必设“不可叠加”规则,或把平台券门槛提高 15%,避免过度让利。
Q4:如何一眼看出消费者属于高频还是低频?
A:拉 90 日订单数据,频次分布中位数下 30% 归为低频,其余为高频。
Q5:成本合算后想退出平台券项目,会不会被降权?
A:淘宝、抖音目前不会因退出优惠券而降权,但可能失去会员流量加持,需要自投直通车补位。
总结一句话
“发多少券”不是拍脑袋,而是一道动态博弈题——数据先拆用户,模型先算利润,再决定额度、数量、成本分摊比例。
只要摸准 θ*,就能把优惠券做成利润放大器,而不是吞钱黑洞。
👉 下一次大促前,先用这个计算器跑一次收益预估,再决策发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