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成都科技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低空经济、脑机接口、中试平台、智能制造、科创生态
2025年上半年,成都一次次把“未来”提前带到当下:
- 低空经济试飞航线首航,30家配套企业同步落位;
- 脑控外骨骼机器人进入临床三期,为脊髓损伤康复打开新篇章;
- “成都造”新能源汽车出口首次超过20万辆,刷新西南片区单月纪录。
这并非偶然。当一座城市把“科技+”写进产业路线图的每一寸肌理,质变便如潮汐一样到来。
算法刷新:专利、企业与市场的三浪叠加
成都平均每天诞生8项发明专利、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组微观数字,背后是全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信仰:
- 专利到产品: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团队仅用18个月,就将脑机接口实验室原型升级为可量产的脑控外骨骼机器人;
- 城市级对接: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累计发布需求2500项,6000余项高校成果在线匹配,300余个项目现场签约;
- 国际通道: 👉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成都,德系工业4.0标准首度与西南智造接轨,点击了解跨国产学研最新案例
《成都创新热力图》显示,2025年1-5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4.8%,跑出了比工业投资整体高出一倍以上的加速度。
中试引擎:从实验室走向量产最后1公里
“不让好样品止步于PPT”——成都把“中试+”做成链式生态:
| 平台层级 | 数量 | 代表赛道 |
|---|---|---|
| 国家级 | 27家 | 航空发动机高空试车 |
| 省级 | 55家 | 人形机器人结构强度测试 |
| 市级 | 60家 | 新能源电池热失控极限验证 |
亮点实例:
- 全球首颗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 由电子科技大学-天府绛溪实验室联合发布,量子通信距离提升10倍;
- 蜂鸟智造“中试+基金”模式:一条炒菜机器人产线,在中试阶段即获得1亿元创投基金,首批300台已进驻连锁餐厅,一名厨师可管控4台机器人,人效提升60%。
👉 想第一时间参观“蜂鸟中试开放日”?预约通道已开启,立即锁定名额
多重共振:政策、资本与人才的三重奏
今年初,《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的省级顶层文件落地,首次提出“西部中试中心”定位。配套举措可以浓缩为一句话——“让科学家专注于科研,其余交给城市”:
- 平台串联:线下“科创岛”+线上“科创通”,6.8万家科技企业在同一数字身份体系里共享实验设备、政策计算器与人才画像;
- 资本接力:20支天使母基金、57支成果转化子基金,把“从0到1”的原创技术平滑接棒到“从1到100”的产业爆发;
- 场景开放:两个月内,成都低空经济企业拿到了32条本地飞行测试航线,空域申请周期由90天缩短至10天。
FAQ|你最关心的成都科技热点问题
Q1:普通人如何参与或体验成都的科技成果转化?
A:每月最后一周的“科创市集”对所有市民免费开放,现场可上手试驾低空载人无人机、体验AI情绪识别走步机,还能与研发团队面对面聊技术“内幕”。
Q2:初创公司缺实验室怎么办?
A:登录“科创通”小程序,输入设备需求(如SEM电镜或环境仓),系统3分钟匹配就近共享实验室,可按小时计费,获批率已达92%。
Q3:脑机接口设备多久可以进医院?
A:已有两款成都本土脑控康复机器人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预计2026年上半年拿到三类注册证,届时可在三甲医院康复科处方使用。
Q4:中试失败率高不高?
A:在成都142家中试平台的大数据库里,近五年统计表明:有完整中试方案的项目商业成功率提升至43%,远高于全国平均的21%。秘诀在于前端概念验证+后端产业基金双轮驱动。
Q5:外地高校成果来成都转化,有什么特殊政策支持?
A:可享受“异地成果视同本地”条款,高校团队落户即领最高500万元启动资金,并可免费入驻科创岛一年,包含20人办公位与住所配套。
结尾&下一步看点
从“源头创新”到“产业释放”,成都把原本零散的科技节点打磨成一条高性能传动链。下一站,成都将启动“超级场景2.0计划”,年内再开放1000万平方米城市级测试场域,涵盖空中交通、车路协同、脑机穿戴等未来赛道。
可以预见,2025下半年,这座城市仍将用“科技+”刷新你我对于未来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