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10.5万美元上方震荡:为何机构正将此价位视作长牛新起点

·

关键词:比特币价格、链上数据、机构资金、企业财库、数字黄金、战略对冲、风险修正

牛市不改,10.5万成“心理关口”

从11.18万美元的历史高点回落至10.5万美元,比特币在短短两周内构建出一张“高位震荡图”。按成交量加权平均价(VWAP)统计,这一区间已持续超过120小时,既未出现恐慌抛售,也未出现显著回撤。多数链上监控平台将10.5万美元标注为“强支撑共振带”,意味着一旦确认跌破,下方筹码缺口将延伸至9.8万至9.5万;反之若持续站稳,则为下一阶段冲击13万美元奠基。

数据显示,同一时间段内USDC、USDT的交易所净流入放缓,而LTH(长期持有者)地址数量却不降反升——此消彼长间的“买盘冷却+筹码惜售”结构,正是比特币价格高台企稳的核心密码。

👉 一眼看懂多空心理价位,10.5万到底稳不稳?

机构再次下注:企业财库成为需求黑洞

过去三个月,全球上市公司中至少有11家宣布新增比特币至资产储备,新增总量达到1.41万枚,价值逾14亿美元。不同于以往的散户狂热,本轮推手是脱虚向实的“企业财库”:

Presto Research的Min Jung指出,这些买入并非短期套利,而是“企业财库储备”逻辑下的结构性需求,意味着即使二级市场价格出现5-10%回撤,也较难引发大规模止损。

超越“数字黄金”:比特币成为宏观对冲新工具

传统商品组合里,黄金、原油与国债历来占据“避险三巨头”位置。然而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三十日滚动相关系数显示,比特币与纳斯达克100的β值从0.63降至0.41,与美元指数(DXY)的负相关则扩大至-0.47。BTC Markets分析师Rachael Lucas指出:

“当市场把比特币视为新的战略对冲,它就成了与原油、美债同级的宏观表达工具。波动虽高,但长期风险平价模型证明,其对收益曲线平滑度的贡献反而更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CME期货未平仓合约(OI)首度突破250亿美元,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期现套利锁定远期升水,也在无形中创造出稳定的买盘力量。

👉 如何用10.5万美元启动套利布局?

风险与回报:守住10万,上攻13万所需的催化剂

从衍生品盘口观察,Deribit上10月到期的105K行权价看跌/看涨比(Put/Call Ratio)为0.81,处于近半年低位,暗示期权市场对继续上行抱有信心。然而,分析师也并非“闭眼唱多”。需要重点监测的三大变量包括:

  1. 宏观事件冲击:美联储议息、非农就业、地缘冲突突袭。
  2. 链上流动性:若长期持有者开始释放筹码,MVRV Z-Score在7以上时易触发获利了结。
  3. 稳定币供给:USDT单日增发若小于5亿,将表明场内弹药不足,导致短期回调。

一旦跌破9.8万,短线杠杆可能会被连环清算,形成“DECENTRALIZED CAPITULATION(去中心化投降)”。

场景化展望:牛市路径的三种剧本

情景触发条件价格区间概率(预估)
续攻新高ETF增量、企业续买、降息预期11.8–13万45%
高位盘整机构锁仓、散户观望10–11万35%
深度回调宏观黑天鹅、政策利空8.5–9.8万20%

常见问题(FAQ)

Q1:现在追高10.5万美元比特币合适吗?
A:分批定投仍是散户最佳策略。可考虑每周等额买入,同时在9.8万附近设置限价补仓单,平滑平均建仓成本。

Q2:“企业财库囤币”会不会成为击鼓传花的游戏?
A:若宏观利率快速回升,或比特币相关会计准则再度收紧,确实会削弱买方持续性。但目前美债期限溢价仍低,融资成本可控,企业囤币的盈亏平衡点约7.8万美元,安全边际充足。

Q3:为何说10.5万美元是“链上强支撑”?
A:Glassnode数据显示,该价位堆积了183万枚短期筹码,平均持仓时间90天以内;数量庞大但成本集中,持有者通常守而不攻,形成天然护城墙。

Q4:个人投资者如何对冲潜在30 %回调?
A:可考虑迷你期权买入季度看跌保护或在杠杆倍数<3的永续合约开空做波动率对冲。若想被动收益,可将部分比特币资产放入DeFi借贷池赚取年化3–6 %稳定利息。

Q5:美元指数强势会持久打压比特币吗?
A:历史上美元指数超过105时,比特币相关性下降且抵御力增强;真正需警惕的是美元流动性紧缩导致的资金跨市场抽水,而非单纯汇率层面。

Q6:下一次“减半”已无悬念?
A:区块高度已达预期区间,四年周期带来的稀缺叙事虽在减弱,但配合机构买盘与合规ETF,有望让“减半行情”演化为“供应塌缩+需求共振”的超级牛市催化剂。


总结
从11.18万到10.5万,比特币的回撤更像一次“高位换手”而非趋势逆转。企业财库的刚性买盘、宏观对冲价值的确立、衍生品结构的改善,共同将10万美元兜底成新起点。只要该价位不被有效击穿,下一阶段的多头望向13万美元并非幻想。此刻,把时间线拉长,让分批布局与风险对冲并行,仍是拥抱这场正在进行的主权货币范式迁移最稳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