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保守预估:2028年稳定币仅5000亿美元,真相何在?

·

关键词:摩根大通、稳定币市场规模、美元、加密原生需求、支付场景、GENIUS法案、锚文本

1. 摩根大通为何“看衰”市场?

摩根大通最新研究报告用5000亿美元的2028年稳定币市场规模预测,杀穿了去年乐观派“1万亿~2万亿美元”的高估值。核心结论有三点:

  1. 加密原生需求仍是主动力,占总量88%;
  2. 真实世界支付占比仅6%,远不足以撬动体量级的飞跃;
  3. 法币进出通道存在摩擦成本:即“要有利息、还要门槛低”。

换句话说,美元稳定币尚未跨过“场景奇点”,仍停留在交易所与 DeFi 的抵押品角色里,更像“链上活水”,而非“链下漫灌”。👉不想错过下一轮数字资产机会?先学会提前布局的三大步骤。


2. 两大阵营预测,差在哪里?

对比维度摩根大通标准 Chartered市场观点反差原因
预测值5000 亿美元2 万亿美元基于监管情景模型差异
关键假设维持加密原生需求美国《GENIUS法案》获批监管红利想象 vs 现实门槛
主要分歧点无法大规模替代银行存款能用传统支付场景打开天花板需求、合规、收益三重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 Chartered 之所以给出高估值,押注的是《GENIUS法案》——一旦通过,美元稳定币可能获得货架宽度,进入零售端支付。但法案落地时间、细则条款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3. 稳定币的“收益困境”与“中心化焦虑”

摩根大通并非孤军作战。英国央行行长Andrew Bailey不久前也公开警告:稳定币若大规模成为支付手段,恐动摇公众对法币的信心。

两大痛点如影随形:

因此——“替代银行存款”更像营销口号,而非商业模型。


4. 这5000亿美元会怎样分配?

从资金流向来看,摩根大通拆解如下场景:

  1. 交易所(55%):现货或衍生品保证金;
  2. DeFi抵押(22%):DEX流动性及借贷协议;
  3. 出入金通道(11%):各OTC或第三方网关;
  4. 跨境结算与B2B(6%):支付场景刚起步;
  5. 其他(6%):如链游、NFT平台零时储存。

👉点击了解如何捕捉下一轮DeFi收益红利,别再错过钱包增值机会。


5. 行业信号:2025下半年存三大催化剂

尽管摩根大通的语调谨慎,市场却并未熄火。三大催化剂或提前改写点位曲线:


常见问题 (FAQ)

Q1:为什么不同投行对2028年稳定币市场规模的差距这么大?
A1:主要由监管情景假设决定。标准 Chartered 假设美国《GENIUS法案》将带来大开放;摩根大通采用“现状路径”,因此保守得多。

Q2:普通投资者如何参与这项趋势?
A2:可关注合规交易所的稳定币收益产品(质押、借贷),或跨境电商平台用USDC结算享受手续费减免。

Q3:数字人民币(DCEP)与美元稳定币冲突吗?
A3:二者定位不同。DCEP是央行负债,需要实名;美元稳定币多由商业机构发行,匿名度高,主要面向链上生态。

Q4:稳定币有没有归零风险?
A4:理论上任何发行人都有信用风险,需分散持有(USDT+USDC+FDUSD),并优先选择公开审计储备的机构。

Q5:未来一年最值得盯的关键指标是什么?
A5:链上稳定币流通地址数量、30日成交量以及现实商业支付笔数的环比增速,可提前捕捉渗透率拐点。


6. 写在最后:别只盯着数字

监管、场景、收益——任何一条路径出现突破,都可能在36个月内颠覆5000亿美元这一预期。相较于“终点数字”,更值得每一位加密爱好者深思的是:这门生意究竟能给普通人带来什么价值? 如果答案仍停留在“炒币工具”,那2万亿美元的故事只会是另一个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