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摩根大通、稳定币市场规模、美元、加密原生需求、支付场景、GENIUS法案、锚文本
1. 摩根大通为何“看衰”市场?
摩根大通最新研究报告用5000亿美元的2028年稳定币市场规模预测,杀穿了去年乐观派“1万亿~2万亿美元”的高估值。核心结论有三点:
- 加密原生需求仍是主动力,占总量88%;
- 真实世界支付占比仅6%,远不足以撬动体量级的飞跃;
- 法币进出通道存在摩擦成本:即“要有利息、还要门槛低”。
换句话说,美元稳定币尚未跨过“场景奇点”,仍停留在交易所与 DeFi 的抵押品角色里,更像“链上活水”,而非“链下漫灌”。👉不想错过下一轮数字资产机会?先学会提前布局的三大步骤。
2. 两大阵营预测,差在哪里?
对比维度 | 摩根大通 | 标准 Chartered | 市场观点反差原因 |
---|---|---|---|
预测值 | 5000 亿美元 | 2 万亿美元 | 基于监管情景模型差异 |
关键假设 | 维持加密原生需求 | 美国《GENIUS法案》获批 | 监管红利想象 vs 现实门槛 |
主要分歧点 | 无法大规模替代银行存款 | 能用传统支付场景打开天花板 | 需求、合规、收益三重考量 |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 Chartered 之所以给出高估值,押注的是《GENIUS法案》——一旦通过,美元稳定币可能获得货架宽度,进入零售端支付。但法案落地时间、细则条款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3. 稳定币的“收益困境”与“中心化焦虑”
摩根大通并非孤军作战。英国央行行长Andrew Bailey不久前也公开警告:稳定币若大规模成为支付手段,恐动摇公众对法币的信心。
两大痛点如影随形:
- 无收益: 美元稳定币通常锚定1美元,即便进行“质押创富”也无法跑赢货币基金;
- 中心化争议: 数量最大的USDT、USDC仍由单一公司发行,透明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相去甚远。
因此——“替代银行存款”更像营销口号,而非商业模型。
4. 这5000亿美元会怎样分配?
从资金流向来看,摩根大通拆解如下场景:
- 交易所(55%):现货或衍生品保证金;
- DeFi抵押(22%):DEX流动性及借贷协议;
- 出入金通道(11%):各OTC或第三方网关;
- 跨境结算与B2B(6%):支付场景刚起步;
- 其他(6%):如链游、NFT平台零时储存。
👉点击了解如何捕捉下一轮DeFi收益红利,别再错过钱包增值机会。
5. 行业信号:2025下半年存三大催化剂
尽管摩根大通的语调谨慎,市场却并未熄火。三大催化剂或提前改写点位曲线:
- 香港监管沙盒:预计Q3首批牌照落地,合规 issuer 入场;
- 美联储近期消息显示,正研究稳定币纳入同业存款监管框架;
- 苹果支付集成传言——若iOS 19内置法币→稳定币一键转换,5000亿美元上限将被轻松突破。
常见问题 (FAQ)
Q1:为什么不同投行对2028年稳定币市场规模的差距这么大?
A1:主要由监管情景假设决定。标准 Chartered 假设美国《GENIUS法案》将带来大开放;摩根大通采用“现状路径”,因此保守得多。
Q2:普通投资者如何参与这项趋势?
A2:可关注合规交易所的稳定币收益产品(质押、借贷),或跨境电商平台用USDC结算享受手续费减免。
Q3:数字人民币(DCEP)与美元稳定币冲突吗?
A3:二者定位不同。DCEP是央行负债,需要实名;美元稳定币多由商业机构发行,匿名度高,主要面向链上生态。
Q4:稳定币有没有归零风险?
A4:理论上任何发行人都有信用风险,需分散持有(USDT+USDC+FDUSD),并优先选择公开审计储备的机构。
Q5:未来一年最值得盯的关键指标是什么?
A5:链上稳定币流通地址数量、30日成交量以及现实商业支付笔数的环比增速,可提前捕捉渗透率拐点。
6. 写在最后:别只盯着数字
监管、场景、收益——任何一条路径出现突破,都可能在36个月内颠覆5000亿美元这一预期。相较于“终点数字”,更值得每一位加密爱好者深思的是:这门生意究竟能给普通人带来什么价值? 如果答案仍停留在“炒币工具”,那2万亿美元的故事只会是另一个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