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打开行情盯盘时,流通供应(Circulating Supply)这一数据往往是行情页最醒目的字段之一,却最容易被忽略其真正含义。本文围绕流通量定义、计算方法、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如何把它转化为投资决策的关键因子,做一期系统性梳理。
流通供应是什么?
流通供应指已铸造并存放在公链地址上、可被任意钱包自由转移或交易的币种数量。它剔除了尚未解锁的私募份额、团队锁仓、烧毁地址或官方储备,因此概念上更接近“真实流动性供给”。
示例:
- 比特币流通量 ≈ 19,000,000 BTC,总上限 21,000,000 BTC
- 以太坊流通量 ≈ 121,000,000 ETH,无硬性上限但存在 ETH 燃烧机制
- 柴犬币流通量 ≈ 589,000,000,000,000 SHIB,其中有 410 万亿已永久销毁
流通量计算模型
区块链是开放账本,按理说「数清楚每个地址余额」即可得出流通量,实操中却以市值/单价公式做近似估计更简洁:
流通供应 = 市值 / 代币价格
该公式的精髓在于:
- 抓的是「可交易数量」而非链上全量。
- 抹平了统计死角——项目方锁仓、合约预留的部分因不可自由交易所以自然被剔除。
👉 一分钟看懂:市值、流通与价格三者如何互相牵制?实例演示在此
流通量 vs 总供应量: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维度 | 流通供应 | 总供应量 |
---|---|---|
是否包括锁仓/烧毁 | ❌ 仅流通部分 | ✔ 含已销毁及尚未解锁部分 |
对价格影响 | 立即可感知 | 潜在抛压/通胀预期 |
投资人关注焦点 | 安全性、情绪拐点 | 长期稀释风险 |
按照常规经验,当流通率 ≥ 80% 时视为“全流通”,对二级市场的砸盘风险可控;反之,若流通率 ≤ 50%,后续解锁节点的卖压不容忽视。
流通量如何牵动价格神经
供大于求时币种易跌,反之易涨——看似常识,实则常被数据模板欺骗。当一枚代币的日交易额占流通供应的比例低于 5%,即使流通量不大,资金也无法快速接盘,此时单纯比较流通量高低会失去意义。
场景还原
- 代币 A:总量 10 亿,流通 1 亿(10%),单价 5 美元 → 市值 5 亿
- 代币 B:总量 1 亿,流通 1 亿(100%),单价 5 美元 → 市值 5 亿
表面市值相同,但代币 A 暗藏 90% 延迟释放的“隐形流动性”,若后续一年线性解锁,市场将不堪重负;而代币 B 已充分博弈,未来抛压可预测。
通缩机制:Token Burn 的艺术
Token Burning 指将代币发送至不可逆地址,敌方是「黑洞」,友方也是「价格推手」。
-「永久销毁」缩减流通量,等同于无央行式的货币紧缩。
- 团队定期回购-销毁比一次性烧毁更温和,可减少对短线情绪的冲击。
经典案例:BNB 每季度用利润回购并销毁,累计销毁价值已超 10 亿美元,直接抬升持币心理价位。
流通量在投资决策中的 5 个关键用法
- 技术挂钩:将流通量缺口与减半、升级等叙事节点对齐,寻找稀缺溢价窗口。
- 周期管理:解锁日前 1-2 个月开始减仓,锁定波幅收益。
- 项目比较:同一赛道横向对比流通/总供应比,挑出抗稀释最硬核的标的。
- 多维度验证:链上数据 + 浏览器 + 项目官方披露互补,排除“粉饰流通”的陷阱。
- 波动捕捉:在低流通率币种出现冲高回落时,结合流动性指标判断二次入场点。
实战提醒:3 步快速评估一枚币的流通风险
- 查官方路线图:锁定释放时间表,明确年/季度/月度抛压节奏。
- 看链上持仓分布:前十大地址若合计超过 40% 仍在不断累积,流通短期不会巨增。
- 关注销毁通证公告:燃烧频率稳定且披露透明,是对冲释放压力的信号灯。
常见问题 FAQ
Q1:流通量越小就一定涨得更快吗?
A:未必。若日成交流动性低、单 Tier-2 CEX 深度不足,低流通量反而成为砸盘温床。
Q2:「完全稀释估值 FDV」和「流通市值」孰轻孰重?
A:牛市早期看 FDV,可捕捉「市值错觉」;临近扩容脚踝位(Unlock Cliff)则优先盯流通市值,防止戴维斯双杀。
Q3:为何有的项目市值暴涨却流通供应纹丝不动?
A:拉高的是价格而非数量,通常是市值公式被情绪短期推高,除非后续大解锁砸盘,否则价格仍能高位维持。
Q4:如何一眼识破用高流通率做“虚假安全感”的项目?
A:检查「可赎回资金池」或单地址托管的数量是否被计入流通,若真实锁死,高流通率也逃不过巨鲸砸盘。
Q5:合约销毁地址会重新启用吗?
A:真正意义上不可逆的燃烧地址以 0x 开头的全零或随机字符串结尾,目测私钥不可能被找回,安全性高。
Q6:对比主流公链,新兴 Layer2/侧链的流通数据更可信吗?
A:主流链节点完整、浏览器开源,成本低;新兴链透明度参差,需交叉验证多个 API/浏览器数据源。
小结
在加密世界,流通供应虽非万能,却是估值定价不可或缺的坐标系。掌握计算口径、解锁周期与潜在通缩机制,你就能在「情绪—数据—叙事」的三维战场里,从看似平凡的数字背后拆招擒龙。